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
 
科教
纺织之光2013年度教师奖获得者专访
文章来源: | 2014-08-11
武汉纺织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胡新荣,是纺织高校教育中的一位杰出的女性工作者。

 

本刊记者_ 邵蔚 文/ 

胡新荣:做一名“多心”的人民教师 

 

武汉纺织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胡新荣

武汉纺织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胡新荣,是纺织高校教育中的一位杰出的女性工作者。1997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从事教育工作,她凭借着近20年来的努力,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图形图像技术及其在纺织服装行业应用方面的教学专家和科研工作者,并获得了“纺织之光2013年度教师奖”的荣誉称号。   

“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鼓励学生去学习知识。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名言,我也是用沃德的这句名言来要求和激励自我的。”在面对记者的时候,胡新荣这样说道。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她扎根教育基层,立足教学一线,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培养模式。  

用心教学,可以说是对胡新荣在教学方面的评价。她主持和承担了近十项省级、校级教研教改项目;主持申报并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省级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计划、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指导了20余名学生的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并主持和参与学院各类各级人才培养改革项目、课程建设项目、教学研讨。  

潜心科研,是对胡新荣在专业研究方面的评价。教学生产科研,科研提升教学。她利用教学促进科研,将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引入人才培养;致力于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应用研究:虚拟试衣系统、织物建模与仿真等;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基于黎曼流形的织物建模与仿真的研究(61103085) ”等在内的各级纵横向项目10余项;撰写中英文论文30余篇,出版译著1部,教材2部。  

教学和科研,并不是一位教师的全部。在胡新荣看来,作为一名教师还要有人情味,也就是有阳光味道,要有责任心和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既要有奉献爱心的素质,更要有实践爱心的能力;既要有振聋发聩的批评,更要有春风化雨的赞赏;既能当生活的良师益友,更能做学业的启蒙领航。  

她多次担任班级导师;自筹经费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义务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关心学生的就业和深造,积极为他们的未来出谋划策、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课外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多项及各类专业竞赛,并获得湖北省挑战杯铜奖一次。  

在谈到教书育人的时候,胡新荣感慨颇多。她告诉记者,自己喜欢的是勤学、好问、有上进心的学生。  

“我一直都告诉我的学生,只要你愿意学、愿意比赛,就不要担心费用问题,各种竞赛、活动的费用,我都会想办法解决。在实习和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也会帮助学生们就业。我之前带的一些学生现在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其中有一位做到了巨人网络项目经理的位置,每年我都会让他留意相关的就业机会给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希望可以帮助解决学生们的就业问题。”胡新荣介绍道。  

她还表示,现如今,她正在进行自然人机交互的相关研究,对人体的运动进行姿势追踪和表情识别,下一步还将进行智能服装的研究,这也是未来纺织行业与计算机相关的发展方向。“希望纺织行业可以出现更多的信息化人才,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她说。  

 

吴世林:“按部就班”踏实工作每一天 

 

    

武汉纺织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 吴世林

“平时本分工作的时候比较多,不太善言辞,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在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纺织之光2013年度教师奖获得者——武汉纺织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吴世林显得十分谦虚。但是在介绍起自己熟悉的机械、测控、工程训练(组织)等教学课程以及数字化纺织服装设备、运动控制与机器视觉的专业研究方向的时候,这位看似腼腆的教育工作者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据吴世林介绍,他在应用研究领域方面,从1995年入校工作以来,就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家用电脑缝纫刺绣系统、全电脑袜机控制系统、电脑经编控制系统、双面刺绣机器人、三维纺织品成形技术与设备、新型电热毯  自动化生产线和高压绝缘子清洁机械手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我的个人兴趣爱好更多的是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我鼓励我们的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的学科竞赛,比如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及综合能力大赛,并且令我欣慰的是,每年我都有学生在这些学科竞赛中获奖。而且,令我个人比较满意的是,我们有了‘纺·智体’,即智能纺织技术与设备学生创新,并且拥有了我们的团队群,可以用团体作战的方式面对每一个未知的挑战。”吴世林说。  

据他介绍,创智工场中的纺·智体,以纺织机电技术与产品的创新创业为目标,以产品研发驱动、自主管理、内外协作的小团队这个智体为组织,具有寓教于研、项目驱动、创新创业 、师生合作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做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令人欣慰。  

当记者问吴世林,在整个教书育人、研究学问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事情对他产生过触动的时候,他告诉记者,自己感触最深的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学生们的进步非常快,有时候一些好的点子和解决方案,都是由他们提出并付诸实践的。这对我个人影响也很深,一方面,看到自己学生的进步我很高兴,另一方面,也有压力和紧迫感,如果不努力就要被后人所淘汰。”吴世林说道。  

在谈到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目标的时候,他也表示,想法很简单。就是继续战斗在武汉纺织大学的教育、科研第一线从事看似简单枯燥、实则有趣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把自己的团队带好,为武汉纺织大学做贡献,为整个纺织行业做贡献,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过好每一天。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